
最近一年多,生成式AI(AIGC)的热度可以说是席卷了全世界。从能写代码、写小说,到能画画、做视频,AIGC展示出的能力让人惊叹。但说实话,作为一个天天与企业数智化转型打交道的人,我与大部分企业同行一样,一直在探寻AIGC的落地之道。
我们听了太多关于AIGC颠覆行业的宏大叙事,但真正能落地的、能解决我们身边具体问题的案例,却少之又少。很多时候,感觉它就像天上的神仙,很厉害,但离我们凡人的生活还是有点远。
直到前段时间,我们AI团队受一个业务需求的启发,做了一次成功的尝试。这个尝试不大,但效果却出奇地好,它让我第一次真切地感觉到:AIGC,终于“下凡”,而且“有所作为”了。
今天,我就把这个热乎乎的真实案例分享给大家,希望能给同样在探索AIGC应用场景的朋友们一点启发。

一、从一份普通的采购单,揪出一个“数据幽灵”
故事的起点,源自一个我们企业里再普通不过的场景——提报采购计划。
想象一下,生产车间的李师傅(虚构人物,仅为方便案例理解),需要领用一种特定的螺丝。他得先去公司的“主数据管理平台(MDM)”里查这个螺丝的物料编码,然后用这个编码去提报计划。
听起来很简单,对吧?但问题就出在这个“查询”环节。
李师傅在查询框里输入他平时习惯叫的名字,比如“M5内六角螺丝”。结果,系统显示“查无此物”。李师傅心想:“编码库里可能没这个型号吧。” 于是,他只能走另一个流程——申请新的物料编码。他填了一堆表格,描述了螺丝的规格、用途,提交上去。审批通过后,系统里就多了一个新的物料编码,专门对应李师傅申请的这种螺丝。
看上去一切正常,但一个“数据幽灵”就此诞生了。正是这个看似寻常的应用场景,导致了物料编码数量以非常快的速度膨胀,关键是冗余的数据占了非常高的比重,这为后期的耗资巨大的物料编码清理埋下了隐患。
但原因究竟是为何?
因为,实际上MDM系统里早就有了这种螺丝,只不过它的“官方大名”非常拗口,叫作“圆柱头内六角螺钉 GB/T xxx标准件”。李师傅一个一线工人,哪知道这么专业的名字啊?
结果就是:同样一个东西,在我们的数据系统里,有了两个甚至多个不同的编码。 这就是我们行内常说的,困扰了无数企业的老大难问题——“一物多码”。
你可千万别小看这个问题。它就像数据世界里的癌细胞,起初不起眼,但慢慢会侵蚀整个企业的运营效率和决策质量。比如:库存很可能会变成一本糊涂账:仓库里明明有1000个“螺钉A”,系统里又显示需要采购500个“螺丝B”,其实它们是同一种东西,造成了不必要的采购和资金占用。还有,有可能使采购成本虚高: 本来可以集中采购1500个螺丝拿到更低折扣,现在分散采购,成本自然就高了。更大的危害是使数据分析失准:当领导想看“某某型号螺丝”今年的使用损耗时,分析师根本无法给出准确数据,因为数据源头就是一团乱麻。
这个“一物多码”的问题,就像幽灵一样,潜伏在我们企业的数据系统里,我想各们同行们一定是深受其害,却又无可奈何。

二、理想丰满的“别名功能”与骨感的现实
其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MDM系统早就提供了一个“药方”——物料别名功能。
它的逻辑很简单:除了给每个物料命名“官方大名”(或叫物料描述)之外,还可以为它多增加几个“小名”或“外号”。比如,给“圆柱头内六角螺钉”这个物料,加上“内六角螺丝”、“杯头螺丝”、“M5螺钉”等别名。
这样一来,李师傅再用“内六角螺丝”去查,系统就能通过别名,准确地找到那个官方的物料编码。查询命中率上去了,“一物多码”的问题自然就大大减少了。
想法非常好,堪称完美。但现实却很骨感。
问题出在哪?谁来给这几十万个物料,一个个地去添加别名呢?
这是个极其庞大、枯燥,而且还需要一定专业知识的工作。我们主数据部门的同事也尝试过,组织过几次人力去补充,但面对几十万量级的物料库,那点工作量简直是杯水车薪,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
那个被寄予厚望的“别名”字段,在系统里常年空空如也,成了一个摆设。

三、AIGC登场:我们给几十万物料请了个AI“翻译官”
转机出现在最近。业务部门的同事们在了解到现在AIGC的能力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找到了我们AI开发团队:“你们那个AI,不是啥都会吗?能不能让它帮我们给物料起起外号?”
这个需求,一下子点醒了我们。
对啊!AIGC最擅长的不就是理解语言、生成内容、做各种归纳和联想吗?让它来干这个活,应该可以一试!我们要让它充当一个“翻译官”,把工程师语言的“官方大名”,翻译成一线工人能听懂的“大白话”。我们评估下来,技术上完全可行。说干就干!
我们利用公司现有的智能体(Agent)开发平台,快速搭建了一个专门用来生成物料别名的AI工作流。这个工作流其实并不复杂,主要分几步:
第一步 喂数据:我们把一个物料的“官方名称”、“规格型号”、“物料描述”等信息,作为输入喂给AI Agent。
第二步 下指令: 我们给Agent下了一道精心设计的指令(Prompt),告诉它:“你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工业品专家,请根据我提供的物料信息,生成尽可能多的、符合中国人日常称呼习惯的、不同角度的别名。比如可以从材质、形状、用途、俗称、标准简称等角度来发散。”
第三步 AI处理:Agent会调用背后的大语言模型,开始它的“头脑风暴”,生成一个别名列表。
第四步 给结果:最后,它会输出一个结构化的数据,比如[“内六角螺丝”, “杯头螺丝”, “圆柱头螺钉”, “M5螺钉”]。
我们先拿了少量物料做了测试,结果让我们非常惊喜!AI生成的别名,质量非常好,覆盖面也很广,甚至一些我们自己都想不到的叫法,它都能给出来。
目前,这个AI“翻译官”已经准备正式上岗了。我们正计划让它把整个MDM系统里几十万个物料的别名信息,全部补全。一场持续了近十年的数据治理难题,有望在几周之内,被一个AI Agent彻底解决。

四、举一反三:企业里还有哪些“金矿”可以挖?
这个小小的成功,给了我们团队巨大信心。我们意识到,企业里像“补全物料别名”这样,重复、海量、依赖知识和经验、但又缺乏创造性的“灰色地带”工作,一定还有很多,它们也正是AIGC大展身手的“黄金”场景。
比如,智能客服问答库生成: 很多企业的客服知识库也是残缺不全的。我们可以让AI读取所有的产品说明书、技术手册、历史客服聊天记录,自动生成标准的“问题-答案”对,这样就可以大大扩充知识库,从而提升智能客服的回答准确率。
又如,设备备品备件智能推荐: 在设备维修场景下,维修工单上写的是“更换XX泵的轴承”,但具体是哪个型号的轴承?需要连带更换哪些密封圈和螺栓?我们可以让AI学习历史维修记录和设备BOM清单,当工单生成时,自动推荐出所需的全部备品备件列表,减少错漏。
这些场景,和“物料别名”一样,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不是要用AI去替代某个核心的、创造性的岗位,而是用AI去赋能,去完成那些过去因为人力成本太高而无法完成、或者完成得不够好的“辅助性”工作。
当前AIGC的能力,虽然某些内容生成场景给我们带来震撼,但对于企业中的业务,它目前还不能形成闭环的能力,我们只能从某些点上去寻找它可以赋能的场景,这就像企业的“毛细血管”,虽然不起眼,但一旦疏通,整个组织的血液循环就会变得更加顺畅。
对我而言,这次实践最大的意义,是让我看到了A-I-G-C这四个冰冷的字母背后,其实蕴藏着一种解决实际问题的强大力量。它不能永远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黑科技”,而应一线工程师手中,一把可以用来打磨业务、提升效率的、锋利的“瑞士军刀”。
而这样的“黄金”场景,我相信在每个企业的各个角落里,都还埋藏着很多,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挖掘。其实这也是我做这个公众号的原因之一,开通公众号的这两周我一直在试探各种内容,期望能找到一个适合大家口味的内容方向,如果您喜欢今天这篇以AI落地应用为内容的文章,请给我点个赞,我会在今后多多奉献这类内容,也为快速推进AIGC在企业的落地贡献一份力量。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最后,别忘了关注(公众号:数智转型架构师)、点赞,并分享给更多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