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社区首页 >专栏 >AI驱动下的数据中心光互连(DCI):需求增长、技术选型与未来展望

AI驱动下的数据中心光互连(DCI):需求增长、技术选型与未来展望

作者头像
光芯
发布2025-10-13 11:22:52
发布2025-10-13 11:22:52
279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光芯前沿光芯前沿

本文档基于LightWave主办、Nokia赞助的Data Center Interconnection Strategies Webinar,聚焦数据中心互连(DCI)策略,邀请三位行业专家从不同视角分享趋势与技术进展,包括Dell'Oro Group副总裁Jimmy Yu(分析师视角)、Zayo网络架构高级经理Todd McWhirter(服务提供商视角)、诺基亚解决方案营销副总裁Tim Doiron(厂商视角)。

(一)分析师视角:DCI市场趋势与设备采购

1. DCI需求驱动因素

- 核心驱动力:内容增长仍是基础(历史年带宽增长率30%),AI成为新增关键变量——AI基础设施需提前建设,且AI模型需大量数据传输,云厂商在AI基础设施上投入数十亿美元,需通过DCI实现“云-云”“云-企业”“云-家庭”连接以实现商业化。

- 关键挑战:数据中心因电力资源稀缺向偏远地区扩散,导致互连距离增加;AI引发的机器间流量、新应用需求尚不明确,但整体需求将远超纯内容增长时期。

2. DCI实现方式:不止于WDM,而是“混合模式”

DCI是一类应用,而非单一技术,实现方式包括:

- 自建(直接采购):购买WDM系统、路由器,或采用“IP over DWDM”架构;

- 租赁(间接):从运营商租赁带宽、暗光纤(Dark Fiber);

- 混合模式:结合自建与租赁,如购买WDM系统+租赁暗光纤。

3. DCI设备直接采购趋势

- 规模增长:2014年直接采购额10亿美元,2024年达40亿美元,因数据中心成为企业核心资产,DCI重要性同步提升。

- 技术方向变化:

2014年:100%为集成式WDM系统(当时仅通信服务商可用技术);

2015年后:云厂商推动“开放解耦WDM”(分离转发器、光线路系统、可插拔光模块),2020年开放解耦WDM占比近50%;

2021-2022年:ZR光模块兴起(400G ZR/ZR+小型可插拔光模块),“IP over DWDM”落地,路由器/交换机集成ZR光模块成为新方向;

2024年:路由器/交换机(带ZR光模块)占DCI直接采购的25%,开放解耦WDM占比持续提升,集成式WDM持续下降。

- 细分趋势:开放解耦WDM中,2020年以转发器采购为主,2024年云厂商开始增加光线路系统采购(占解聚式的25%),预计未来3年占比达40%;路由器/交换机将逐步支持800G 、1.6T(未来3年可用)。

4. 直接与间接采购的平衡

- 间接采购需求上升:云厂商虽有资金,但受限于人力资源、地域法规、光纤资源,且需多路径保障网络弹性(如2-3条光纤路由应对故障),因此更多依赖运营商建设光纤路径、提供波长资源。

- 未来预期:直接与间接采购需求将同步增长,云厂商从“倾向自建”转向“混合依赖运营商”。

5. 波长速率与容量

- 当前主流:2024年WDM系统中60%为400G波长(路由器/交换机端100%为400G),虽部分设备支持1.2T,但会根据传输距离下调速率(如长距离用400G/600G);DCI对高速率的采纳速度远超其他场景(非DCI场景400G占比仅20-25%),因需通过高速率实现“低比特成本、低瓦特/比特、高光谱效率”。

- 未来趋势:2029年WDM系统80%容量将来自800G/1T波长;未来3年直接采购容量将达2024年的3倍,其中路由器/交换机贡献5倍于WDM系统的容量(因架构简单、成本低),但WDM系统多用于500km以上长距离,路由器/交换机多用于100km以内,按“比特-公里”归一化后二者占比约1:1。

(二)服务提供商视角:Zayo的DCI基础设施与技术实践

1. Zayo的全球网络基础设施

- 核心架构:包含一级全球IP网络(陆地+海底波长容量)、400G/800G就绪波长网络,均基于Zayo核心长距离暗光纤网络构建;海底波长容量来自“全球覆盖”业务单元,陆地容量来自核心波长网络。

2. DCI相关产品与客户迁移路径

- 核心产品:以太网服务、波长服务、私有网络服务、暗光纤服务。

- 客户迁移逻辑:

1. 初期:通过MLS基础设施部署以太网服务,满足基础带宽需求;

2. 进阶:追求确定性时延、物理路由与更大带宽,迁移至波长服务;

3. 过渡:采用私有网络服务(提供专属光纤、分组/光设备并托管),实现容量自主控制;

4. 终极:选择暗光纤服务,客户完全自主选择带宽与设备,实现最大控制度。

3. 光传输设计:受管波长服务vs光谱服务

- 受管波长服务(当前主力):

- 组成:暗光纤+WDM线路系统+基于性能的转发器+LOA CFA面板(Zayo与客户的责任分界点);

- 监控能力:Zayo可监控转发器(客户/线路侧光功率、误码、前向纠错状态)与线路系统(光信道功率、光谱宽度、中心频率、连续性),保障服务质量。

- 光谱服务(暂不提供):

- 特点:客户需自行提供DWDM线路系统的光谱容量,Zayo仅提供部分基础设施;

- 局限:Zayo仅能监测光信道功率、光谱信道宽度中心频率和站点间信号连续性,无法监控转发器性能,且管理复杂度高、易影响其他客户,从运营与经济性角度暂不推出。

- 暗光纤服务:

- 特点:为客户提供了最大的灵活性,客户可自主选择采用集成或者开放解耦的方案,搭建专属DCI网络。

4. 当前与未来技术趋势

- 速率与线路系统适配:

- 历史:2009年40G以太网、2013年100G,2021年400G,当前推进800G;

- 关键要求:支持800G需满足“单模光纤+灵活栅格(或≥150GHz固定间距)线路系统+≥130Gbaud相干调制解调器”,2017年后因相干传输需求,信道间距从50GHz升级为灵活栅格。

- 硬件形态与光模块变化:

- 机框形态:从传统电信300mm深机框,转向数据中心600mm深机框;

- 光模块:100G从LR4(103.125Gbps)转向LR1(106.125Gbps,二者不可直接互通);800G需求兴起,LR8需16根光纤,存在部署复杂度顾虑;相干可插拔光模块的光谱信道宽度持续翻倍。

- 未来建议:选择支持“下一代光谱信道宽度”的线路系统,以兼容400ZR、800ZR、1600ZR等多代可插拔相干光模块,实现技术前瞻性和平滑演进。

(三)厂商视角:诺基亚的DCI解决方案与技术方向

1. DCI的场景覆盖与服务需求:从本地到全球,从成熟到前瞻

数据中心并非孤立存在,其互连需求覆盖“园区-城域-区域-长距-海底”全场景,其中海底网络投资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之一便是DCI——需连接全球分布的数据中心,确保数据与应用的高效触达。从服务类型看,当前市场需求呈现梯度特征:100G服务已成熟,400G透明波长服务加速普及,800G服务(含客户接口与传输服务)成为未来方向。

数据中心运营商获取DCI传输服务的路径主要有三类:从运营商购买托管带宽服务、自建暗光纤网络、“托管光纤网络(MOFN)”(客户与运营商协作定制,由运营商托管),三类路径分别对应“轻资产”“全控制”“平衡灵活”的需求场景。

2. 光引擎技术瓶颈与可插拔光模块的崛起

长期以来,光引擎性能提升依赖DSP技术提升光谱效率,但最近几代嵌入式或高性能光引擎已进入“平台期”——受限于香农极限的实际应用边界,光谱效率提升幅度显著放缓。为应对容量需求,行业需通过“增加并行度(更多光纤)+部署更多线路系统”突破瓶颈。

与此同时,相干可插拔光模块快速崛起:得益于光子学与DSP的微型化,模块体积大幅缩小,可直接插入路由器/服务器端口(如400G ZR/ZR+、800G ZR),在“低功耗、小体积”上具备显著优势。在部分场景中,“降低功耗与体积”的优先级已超过“追求极致性能”——适当牺牲少量性能以换取部署灵活性,成为行业新的权衡逻辑。

3. 诺基亚DCI解决方案的核心组件:光引擎、线路系统与自动化

诺基亚围绕“多场景适配”构建DCI解决方案,核心组件涵盖三大维度:

(1)光引擎:全谱系覆盖,不同传输距离适配

光引擎方案覆盖“嵌入式+可插拔”,根据不同距离场景灵活选择:

- 接入边缘侧:部署100G相干可插拔光模块,满足短距接入需求;

- 核心场景:400G相干可插拔光模块广泛应用,800G ZR/ZR+正逐步兴起,且支持“多距离适配”——不仅覆盖100公里短距,还能支持1000公里以上长距;

- 稀缺光纤场景:采用嵌入式光引擎,通过极致光谱效率挖掘现有光纤潜力(适用于光纤成本高或资源稀缺的区域)。

(2)线路系统:按需演进,覆盖极端场景

线路系统的核心设计理念是“按需演进”,关键发展方向包括:

- 多频段利用:充分挖掘C波段与L波段潜力,未来探索O、S、E等其他波段,最大化单根光纤容量;

- 多光纤并行放大:在小尺寸设备中实现多根光纤的在线放大(ILA),提升并行传输能力;

- 空芯光纤技术:用气体介质替代传统硅基光纤,通过提升发射功率突破硅基光纤的带宽限制;

- hyperscale集成方案:如C波段部署32路800G可插拔光模块,叠加L波段32路,实现单光纤对超50T传输容量,适用于容量需求明确且规模庞大的场景;

- 模块化与集成化并存:既提供“按需付费”的模块化方案(灵活组合组件),也提供高度集成的hyperscale方案,适配不同客户需求。

(3)自动化:缩短交付时间,提升运营效率

自动化的核心是“开放接口+智能分析”——从海量运维数据中提取决策信息,实现“已部署容量快速激活”与“需求预判”。对服务提供商而言,“服务交付时间”是DCI业务的核心竞争力,自动化正是缩短交付时间、降低运维成本的关键支撑。

4. 800G可插拔光模块与“第三种选择”:瘦转发器

(1)800G可插拔光模块的核心能力

一款具备市场领先性的800G可插拔光模块需满足五大特性:

- 多速率配置:支持400G/600G/800G,适配渐进式升级需求(如800G模块运行在400G模式,接入现有400G路由器);

- 多频段支持:覆盖C波段与L波段,充分利用光纤资源;

- 多厂商互通:基于MSA协议(如FEC、PCS)实现跨厂商互通,包括800G与800G、800G与400G的互通;

- 易部署性:动态调整调制方式、发射功率,降低运维复杂度;

- 智能化:具备一定“系统级能力”,无论部署在光系统还是IP路由设备中,均能提供一致的管理体验。

(2)薄型转发器:平衡灵活与可控的“第三种选择”

针对“嵌入式光引擎(高性能、高功耗)”与“可插拔光模块(低功耗、需运营变革)”的局限,诺基亚提出“薄型转发器(Thin Transponder)”方案——本质是一款可插入紧凑型模块化光系统的设备,集成客户侧与线路侧端口,可搭载800G可插拔光模块。

其核心价值在于:帮助运营商“渐进式”引入可插拔技术,无需直接采用“IP over DWDM”架构(避免运营流程大幅变革),在获取“低功耗、小体积”优势的同时,保留对光传输系统的可控性,还能实现“虚拟带宽”(灵活分配客户侧与线路侧容量)。

5. 方案选择逻辑:基于场景的差异化适配

三类光引擎方案的选择需结合场景需求:

- 嵌入式光引擎:适用于光纤稀缺或成本极高的场景,追求极致光谱效率;

- 薄型转发器:适用于服务类型单一、空间与功耗有要求,但无需激进架构变革的场景;

- IP over DWDM(可插拔光模块):适用于追求极致低功耗与小体积,且主要传输IP/以太网流量的场景。

◆ 问答环节

1. CPO与可插拔光模块的关系:CPO在高速率(1.6T/3.2T)场景适用性提升,当前800G阶段可插拔光模块仍是主流,且相干可插拔光模块将持续存在多代;CPO当前主要在数据中心内部短距场景萌芽。

2. 传统电信服务商对400G ZR/ZR+的采纳:已开始采纳,初期因云厂商大量采购导致供应紧张,当前更关注高发射功率的ZR+(0dBm,适配现有网络);Zayo已部署400G ZR/ZR+连接400G核心路由器,并探索开放线路系统支持。

3. Zayo对托管光纤网络与暗光纤的需求:长距离MOFN/私有网络需求更强,Zayo提供该服务已25年,近年逐步统一命名;暗光纤需求稳定,二者均为客户重要选择。

4. DCI中可插拔光模块的整体采用率:整体达80%——路由器/交换机端100%为可插拔,WDM系统端40%为可插拔(60%嵌入式用于长距离/海底,需高光谱效率)。

◆ 核心总结

1. 需求端:内容增长+AI驱动DCI带宽需求激增,数据中心扩散增加互连距离,云厂商与企业对“混合DCI模式”(自建+租赁)需求上升。

2. 技术端:从“集成式WDM”向“解耦式WDM+IP over DWDM”演进,400G ZR/ZR+成当前主流,800G加速落地,可插拔光模块占比超80%,线路系统需适配多频段与多代光模块。

3. 服务端:服务提供商提供“以太网-波长-私有网络-暗光纤”阶梯式产品,关注“托管服务质量”与“客户自主控制度”平衡,托管光纤网络需求上升。

4. 厂商端:通过“可插拔+嵌入式+薄型转发器”多方案覆盖场景,线路系统向多频段、空芯光纤、自动化发展,助力客户平衡“性能、成本、部署效率”。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微信公众号。
原始发表:2025-09-22,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光芯 微信公众号,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